作者/Ankecare專欄
黃泓瑜
行動輔具不僅協助長者擴大活動範圍,也是希望能建立長者生活品質、避免身體受傷和延緩衰弱。以照顧者與照顧機構而言,行動輔具可減少人力協助,照顧者也以省力安全的方式,協助長者行動,提供更好的行動照顧服務品質,為長者打造無礙行動網。
「行動是長者建立周邊關係的重要關鍵,」中華兩岸輔具產業交流協會秘書長黃展彥表示,當行動造成生活上不便的時候,長者經常會放棄原來生活模式,放棄後則出現了多餘時間讓長者胡思亂想,接著開始封閉自己,造成身心狀況快速退化,縮短了亞健康時間。
長者隨著年紀增長,筋骨開始退化或受慢性病影響,包括速度、平衡度與方向感等行動能力逐漸下降,導致過去能自行執行日常活動所花費的時間被拉長,甚至無法達成。適時的使用行動輔具,不僅能協助長者克服行動問題,更縮短了長者被照顧的時間,同時改善生活品質。
行動輔具的挑選與長者表現粗大動作的程度息息相關。
如何挑選合適的輔具?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表示,行動是粗大動作的表現,行動輔具的挑選與長者表現粗大動作的程度息息相關。因此,一般縣市輔具資源中心或輔具廠商利用「粗大動作功能分級量表(GMFCS)」(圖1),依據嚴重程度由輕至重畫分為5種等級,評估長者行動狀況,調查長者過去使用的行動輔具情況,進一步提供照顧者建議來選擇適合長者的行動輔具。
輔具除了協助長者移動外,也能發揮復健功能,保持長者肌肉力量與修正錯誤姿勢,但楊忠一長期觀察長照機構發現,部份機構擔心長者在行動過程發生摔傷、跌倒等安全問題,習慣一旁協助分級3以下的長者行動,或者提供輪椅移動,不但無法讓長者達到自立支援目標,也花費了更多人力來協助,增加照顧人員負擔,甚至加速長者身體機能退化,照顧機構應該針對長者目前身體狀況提供適合的輔具。
機構適配長者輪椅 分散壓力不褥瘡
在照顧機構現場,特別是住宿型長照機構,行動不便的長者除了如廁、洗澡和睡眠外,幾乎一整天都乘坐輪椅活動。長久之下,便開始出現褥瘡情況,增加照護負擔。
康揚輔具物理治療師陳家緯則指出,長者出現褥瘡情形,最常見因素是長者乘坐尺寸過寬或窄等不適合的輪椅,臀部肌肉受到不正當的壓力而造成褥瘡,甚至長者身體因輪椅太寬經常往下滑,皮膚不斷摩擦到輪椅,發生皮膚潰爛,尤其是罹患糖尿病長者的皮膚不容易恢復,進一步引發蜂窩性組織炎,嚴重者也會出現身體變形的狀況。
輔聚企業總經理簡大偉時常為長照機構提供輔具服務,他發現,部分機構會採用長者原先在家使用的輪椅類型,但有些長輩常因退化而滑落,照顧人員則利用約束帶或調緊安全帶來固定,反而造成傷害更大,「不同障礙程度的長者應選擇合適的輪椅類型。」
目前坊間提供輪椅類型有5種,分別是一般型輪椅、移位型輪椅、仰躺式輪椅、空中傾倒輪椅,以及兼具仰躺與傾倒輪椅。其中,最常見的是一般型輪椅,大部分障礙程度較低的長者會選擇此輪椅,但簡大偉強調,隨著長者身體逐漸退化,背部肌肉無法支撐整個身體,造成身體開始側傾,若持續乘坐相同類型輪椅易出現二次傷害。
除了輪椅外,助行車也是長者重要活動輔助工具,台灣安愛經理黃孝揚表示,助行車能輔助肌肉肌力不足和協調性較差的長者移動,不僅防止跌倒風險,也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。
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總經理劉虣虣建議,目前市面上常見行動輔具仍屬制式化結構,廠商應該調整用模組化、通用設計的概念,打造行動輔具,輔具部分結構提供擺位調整的功能,把身障者在生活可能面對的行動不良狀況都考慮在內,才能有效協助身障者。
輔具助攻癱瘓長者 轉移位無負擔
對於長期臥床、癱瘓的長者,經常倚賴照顧人員的協助來移動。為了降低長者在轉移位過程中發生跌倒的風險,以及避免照顧者因徒手抱長者,卻無法承受體重導致跌倒等原因,歐美國家開始提倡「No-Li Policy」理念,禁止照顧人員徒手搬運病患,則改用轉移位機或相關行動輔具,目前英國、荷蘭、澳洲、芬蘭、愛爾蘭、加拿大等國家都落實這項理念。
反觀台灣,台灣長照機構的照顧人員仍經常徒手抱長者來移動,「但我們發現照顧人員無法抱起70公斤以上長者,甚至在轉移板上無法滑動,需要多位人力才能成功。」簡大偉表示,在這樣情況下,機構才選擇購買轉移位機,協助重度癱瘓的長者移動。
現在市面上出現H型懸吊移位機,照顧人員不用移動移位機至目的地,僅推著長者的吊帶,隨著軌道移動即可,移動距離與安全性都提高。不只橫向移位,長者可利用樓梯升降椅在室內垂直移動,美利馳副總經理楊紅興表示,照顧者能使用旋轉座椅把手旋轉座椅角度,方便長者移動位置,避免長者上下樓梯而跌倒,提供長者自主能力。
名一生物的三合一移位床,讓移動變得更簡單且便利。(圖/名一生物科技)
轉移位機除了在室內使用外,也有開發專門提供長者移動至車內的乘車移位機。展群福祉事業業務經理楊大來表示,因為大部分轉移位機的懸臂體積較大,經常被車門卡住,或者照顧人員因操作疏失,導致所有流程需要重新一次。乘車移位機可以解決這些痛點,照顧人員能在長者吊掛情況下調整擺位,減少重掛時間,並把懸臂放進車內,長者便直接坐在車椅上面。
想要移動行動不便的長者到車內,除了透過轉移位機協助,部分照顧機構會購買福祉車,並在後車廂裝載了汽車輪椅升降機或斜坡板,乘坐在輪椅上的長者就能直接移動至車廂,但為了安全考量,最多只能搭載1位長者。
建立共善長照交通平台 創造照服員司機角色
研究長照交通服務專家、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提出「Social Uber」架構,以「移動服務社會(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)」理念來開發無障礙預約媒合平台「小驢行」。
侯勝宗與交通業者、地方政府合作,特別鎖定身障或長照服務開發叫車平台,照顧人員能利用APP、呼叫中心(Call Center)和傳統電話進線方式來預約,並且事前報價,使用者可從多從車行中,根據排序選擇合適車輛來搭乘。
這套平台目前導入在台北、新北、台中、高雄和屏東,侯勝宗談到,目前他們正在培訓「照服員司機」來倡導「斜槓司機」,要求司機都要取得照服員執照,同時擔任照服員身分,司機也可以從事居家照護服務。同樣地,照服員也能擔任長照D碼的司機角色,陪伴長者就醫就診、外出,甚至旅行,達到跨職種的合作,創造長照交通服務的多元價值。
打造智慧行動輔具 長者照護更精準
在全球吹起一股「智慧健康」、「智慧醫療」風氣下,AI、IoT與感測技術等新興科技開始應用在行動輔具,例如:最常見的電動輪椅搭配GPS 系統發揮定位功能,還有英特爾(Intel)曾利用人臉辨識技術與AI來操控輪椅移動,以及日本電動輪椅廠商WHILL與Panasonic合作開發輪椅自動駕駛功能等,這些科技應用都在強化輪椅移動功能,但黃展彥表示,儘管科技輔具在多年前已被討論,但科技經常把解決行動問題當作是最終目標,而忽略使用過程的感覺是否符合人性的需求,特別是在照護方面。
「雖然現在輪椅已經設計了多種款式解決長者擺位問題,但長者一直坐到底也會得褥瘡。」簡大偉認為,未來期待在行動輔具,特別是輪椅建置多項感知器,以了解長者目前生理狀況和輪椅使用狀況。走向超高齡社會,科技輔具已成為長者延伸行動、擴展活動力的重要助力,建立更優質生活品質。
此篇文章轉貼自Ankecare產品專題
文章出處:Ankecare產品專題
YOFA 名一生物科技
電話:02-82213669
Email:sales@yofa-tech.com
歡迎加入LINE好友 了解更多資訊